奇怪的黄克诚:东北一仗没打却火速提升会打仗的大将意外被超越
2024-03-20 110

  为什么我们要特意提一下粟大将和徐大将,这两位的功劳具有十分鲜明的特殊性,靠努力和奋斗无法复制。

  粟大将的军事天才到底是多少年一遇,我们无法定性,说是百年一遇也罢、五百年一遇也罢,不用太精确,总的意思是,他的成功绝大多数建立在天赋上,无论是超强的学习能力还是超越寻常人的眼界,都不是常人所能达到,这是他能打出奇仗、立下殊勋的决定性因素。

  徐大将的功劳,一方面基于他开创红二十五军,另一方面,基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他恰好在中央红军危如累卵之时,恰到好处地提供了政治支持,为巩固党中央的威望,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强大支持。这种功劳,随着中央权威的日益稳固和革命走向的清晰,再也没有复制的机会了。哪怕是才能比徐海东强十倍百倍之人,没有如此形势,也绝然立不了这样的大功。

  粟徐之下的八位大将,都是常人可以理解、遵循奋斗与成功规律的成功者,不需要天才,不需要特别的历史机遇。他们所代表的,是智商高于人群一个档次但还做不到绝对碾压的那群人所能达的境界。

  开国大将,一个基本点是在军事领域的贡献,更准确地讲是军功,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功。

  若论战功,剩余八位,黄克诚,陈赓,谭政,张云逸,萧劲光,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谭政是政工干部代表,张云逸是老资格的代表,华东时期主持过后方军务。罗、王二位嘛,就不说了,懂的都懂。比较突出的是萧劲光、许光达。

  有些将领打仗领域不是特别突出,自己感觉有愧,结果到了儿子辈巧妙地贴金,利用回忆录各种渲染,主打一个信息差。我们不去否定儿子为老子唱高调的行为,循名责实,物理其本,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那样的自觉。这种行为,反而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大众心理,既然是开国大将,除了人家谭政是官定的政工干部代表,其他人都要有点战功,否则不踏实。

  黄老在八位大将中论战功并不突出,尤其是和同出于四野的萧劲光大将相比,更有一段距离。那么为什么黄老反而跃居萧大将之前呢?

  我们简要回溯一下黄萧二位在四野的足迹,做不到全面定性量化的对照,只能一步步看,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尽可能地还原黄老这个第三大将的含金量。

  黄克诚的功劳,不属于那种特别显眼的。小到杨成武黄土岭炮决鬼子阿部规秀(这场战斗的真正指挥者有争议,姑且不论),中到韩先楚威远堡奇招取胜,大到粟裕孟良崮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再大到东01指挥辽沈战役(不是错别字,01前面加个1才是他真正的代号,但这个代号估计也属于高风险代称,笔者才有此下策),黄克诚在各个层次的战役战斗中并没有类似辉煌的表现。

  例如抗战时期,徐海东因病出缺,任代理旅长,344旅战斗力并没有出现多大波动。要知道,徐海东走之前,344旅接连打了场消耗仗,徐旅长挨了朱老总重重的批评。徐因病休养离职后,旅里又因为谁接任副旅长而发生了不大不小的思想风波,从别的旅调过来当副旅长代旅长,底下的几位团长都是年轻气盛的骁将,谁服谁?

  黄克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镇住尥蹶子的悍将们,坚定支持的指挥,344旅反而发展的很好。后来344旅东进冀鲁豫,要打仗能打仗,要发展力量能发展力量,和黄克诚这个领头雁领导的好有很大关系。

  政委可以不懂作战指挥的具体业务,但懂军事、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能用对人、能镇住反对派,同样能当好领导。黄克诚在344旅及后来的八路军第四纵队的作为,生动诠释了政工干部的真正定义。

  对比看看八路军最初六个旅的12位主官,343旅旅长陈光、政委萧华,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129师385旅旅长王宏坤(后为陈锡联)、政委谢富治,386旅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七个师的规模基本形成,从七位主官的发挥中,也能看出黄克诚功力之不同凡响。

  一师师长兼政委粟裕,二师张云逸、郑位三,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五师师长兼政委、六师师长兼政委谭老板、七师张鼎丞、曾希圣。

  粟裕和彭雪枫都是军政一把抓、军事能力尤为突出的。若彭未过早牺牲,估计也能竞争一下大将。

  黄克诚不善指挥,却屡屡对军事问题作出非常准确的提议。比如新四军两场打的不是很好的仗,一是曹甸战役,一是盐城保卫战。

  曹甸战役,是由和陈毅坚决主张发起的,目标是打掉顽固的反动派韩德勤,但黄克诚坚决反对。理由有三,第一,在统一战线下,不太主张先发制人,只有反动派先打我,我才可反击,比如黄桥决战。第二,我军在苏北立足未稳,不可贸然打大仗,应先发展根据地,等实力足够了再动手。第三,韩德勤在曹甸经营已久,工事坚固,我军缺乏重武器,不好打。

  盐城保卫战也是条件不成熟,日军向盐城展开集中攻击,妄图消灭新组建的新四军军部,或许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下达了保卫盐城的口号,宣称要坚持到底。

  黄克诚则坚决反对死守,建议华中局和军部机关及相关部队撤走,暂避日军锋芒。

  事态紧急,陈毅见劝不动黄克诚,就置之不理,命令包括三师在内的各路新四军主力死守,结果一打就发现不对劲,日军比军和伪军的战斗力强了不知多少倍,在城中死守就是死路一条。

  当然,我们也不必因为黄克诚提出的建议是对的就把他的功劳捧上天,虽然撤出盐城,新四军在苏北的窘境并没有太大缓解。粟裕率一师在苏中积极运动,打击日军守备空虚之地,迫使日军转兵向南,苏军我军这才缓过一口气,慢慢收复了盐城。

  论打仗,七个师的龙头老大、关键先生是粟裕。除了打仗论其他的,黄克诚笑傲群雄,谁也不怵。

  黄克诚到东北后没有再直接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其第三师参战,要么以旅为单位,要么被东总直指调度。

  但黄克诚仍然保持了敏锐的战略眼光和统抓大局的能力,担任了东总主管后勤的副总司令,实实在在地分管一个系统的工作。

  东北定鼎之功有三人,党口看高麻,根据地建设属罗帅,贡献重要力量看黄老,当然1号功劳自然头一份,但那是建立在这三位的基础上的。

  与黄老不同,萧劲光大将也以全面能力著称,但他的经历偏重于军事。在延安时期就当过联防军的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到山东军区当参谋长,到东北后仍然是副司令兼参谋长。

  可见从中央到东总,对他的定位都是能统一方局面的战将,注意,是统一方局面,而非单纯的指挥作战。这个定位,是远远高于韩先楚、刘震、李大鸟、军人永胜等悍将的。

  萧劲光在东北两大突出贡献,一是南满危急之时,萧劲光力住保守南满四县,为陈云最后定策死守南满,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要知道陈云并不懂打仗,他判断军事形势主要就是靠萧劲光。当然,四保临江的胜利,与韩先楚的超常发挥有很大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萧劲光作为南满军区一号指挥员的压舱石作用。

  另一大突出贡献是指挥第二兵团围困长春并解放之。这场战役是长围久困,或许技术含量和战斗强度不如程子华在南面组织的塔山阻击战,但亦是辽沈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东北我军分为两大兵团,程、萧各居其一,一南一北,都各自发挥了两人的长处,可见在东北局看来,萧劲光的能力与程不相上下。

  三大战役完成后,四野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几位高级将领都被迅速调往其他重要战线,黄克诚去湖南当党政军一把手,军转地了;萧劲光去做海军司令员,一做就是30年,我军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终身海军司令”;刘亚楼则受命组建空军,当了首任空军司令员;程子华调去山西当了一把手。

  可见萧劲光的能力水平在四野始终稳居一流,单论军事能力和实际战功,萧劲光自然要强于黄克诚。

  黄克诚1949年3月递补为党中央第七届委员会正式委员,程子华、谭政只是候补委员,萧劲光连候补也不是。一个冷知识,1949年3月递补后,粟裕居然仍是候补而未列入正式中央委员。1949年3月这次递补,是黄克诚毕生一个重要的关节点,说是火速提拔也不为过。毕竟很多人终生都没去掉递补二字。东北一仗未打,却有此殊荣,这是萧劲光无法比拟的。

  黄克诚1952年10月从湖南一把手调任第三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不久又受毛主席亲自命令:当国防部长彭德怀、代总长均不在时,黄克诚代理彭聂日常工作。1954年又任国防部副部长、军委秘书长。

  这几个职务的分量就不用多说了,都是全局性领导岗位。萧劲光一直在海军司令员岗位上,1954年虽也兼任了国防部副部长,工作重心仍一直在海军。萧大将对海军的建设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是人民海军发展历史上的大功臣,这是要承认的。但对比黄萧二位的执掌分野,轻重之分,显而易见。

  两人职务上有了差别只是最后评定军衔的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还要归结到两人的功劳、能力、资历等综合对比上。

  黄克诚爱提意见、动辄上达中央的直率性格并不讨喜,但越是这样,越显示出他受中央的认可全凭强大的综合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15曝光10大垃圾食品无一沾边! 最后避难所是美企:打谁的脸?

  白宫批评俄罗斯选举“不公平”,普京在胜选记者会回应:全世界都在嘲笑美国发生的事

  网传贷款逾期人数高达4.3亿,银行人透露:根本不敢起诉,法拍都平不了账

  惊天反转:凯特刚刚突然现身!英王室将宣布重磅消息!“和威廉购物,很开心放松、健康!”

  历史首队!绿军连续4场20+三分大胜活塞 布朗31分怀特22+10+10

  OpenAI CEO曝GPT-5改进幅度超出预期,高级推理功能取得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