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题库
2022-08-13 118

  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焘著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订了明堂孔穴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有助于研究经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昌盛的时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编著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总结此外还有徐凤针灸大全汪机针灸问对清初至民国针灸医学走向衰退吴谦撰医宗金鉴歌图并茂便于学习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用列出经穴361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针灸对针灸学术有新的阐发针灸著作或专著已有数百种之多就举不胜举了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 8 世纪。( )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 )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 统的总结.( )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 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 专著是(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 《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B。《难经》C.《帛书》D。《灵枢》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 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C.《素问》D。《难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 2、 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 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 A.疗效明显 B。操作方便 C。经济安全 D。易于接受 E.适应证广 2、 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 A.骨针 B。石针 C.铁针 D。金银针 E.青铜针 3、 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 A.绘制“明堂三人图” 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C.提出阿是穴 D.创用指寸法 E.提出十四经 概念 4、 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 ) 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5、 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 ) 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 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 ) A. 针博士一人 B。 针助教一人 C.针讲师十人 D。针工二十人 E.针生二十人

  1、 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2、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3、 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4、 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1、经络 2、经络学说 3、正经 4、奇经八脉 5、十四经 6、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 8、一源三歧 9、六合 10、十二经筋 11、十二皮部 12、经隧 13、经脉 14、经气 15、经穴 16、气功 17、脑髓 18、经络之气 19、孙脉 20、孙络 21、标本根结 22、气街 23、四海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经络系统中主干是经脉,分支是络脉,小分支是孙脉。( ) 2、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灼热等反应。( ) 4、十四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 5、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其排列顺序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6、手三阳经的循行走向是从头走手.( ) 7、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是从足走腹(胸)。( ) 8、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9、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手足阴经在胸腹部相联结。( )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 11、冲脉与诸阳经有联系,又称为“阳脉之海”或“血海”。( ) 12、十五络脉的命名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经脉名称命名.( ) 13、十二经脉的别络从其表里经的络穴分出。( )

  14、阴经穴位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与经络联系有关.( ) 15、由于十二皮部属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 16、“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于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 17、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指的是四肢为“根”,头、胸、腹三部为“结.( ) 18、《灵枢·卫气》指出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 19、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 20、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腑,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脏。( ) 21、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 22、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少阳,再次为太阳。( ) 23、其“有穴通路”是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一般经穴图和经穴模型都表示这些内容。( ) 24、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 25、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太阳在中(侧),少阴、少阳在 后。( ) 26、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 ) 27、十二经脉在头部的分布,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 28、手足三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较广泛,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太阳行于身侧,少 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 29、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即指其内行部分。( ) 30、脏腑中,脏为阴,腑为阳。( ) 31、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这就 是所谓的“阴脉营其府”。( ) 32、阳经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这就是所 谓的“阳脉营其藏。( ) 33、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 34、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 35、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腑络脏,阳经属脏络腑。( ) 36、手三阴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 37、手三阳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手走头。( ) 38、足三阳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足走腹(胸)。( ) 39、足三阴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 40、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 41、营气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而且与前后正中的督脉和任脉也相通。( ) 42、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 43、手太阴肺经在无名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 44、手厥阴心包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 ) 45、手少阴心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 46、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 47、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 48、足少阳胆经大趾次趾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 49、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 ) 50、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连接。( ) 51、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交接。( )

  52、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内眦衔接.( ) 5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 ) 54、足太阴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心中。( ) 55、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与胸中。( ) 56、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胸中。( ) 57、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和阴跷脉、阳维脉和阴维脉。( ) 58、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 ) 59、十二经别,十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不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 行之正经”.( ) 6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 入、出的分布特点.( ) 61、从十二经脉分出的称“离”.( ) 62、十二经别,进入胸腹腔称“入”。( ) 63、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 64、在头顶部出来的经别称“出”.( ) 65、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 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 66、“浮络”为浮行于深沉部位的络脉.( ) 67、“孙络”是络脉中最大的分支。( ) 68、“血络“是指细小的血管。( ) 69、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 70、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 71、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步部位。( ) 72、经络的作用是:沟通上下,网络全身;运行阴阳,协调气血;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 导作用,调整感应。( ) 73、《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74、《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关节”。( ) 75、《灵枢·刺节真邪》所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 76、《四总穴歌》所说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是典型 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 ) A.阴阳,五行,脏腑三方面的内容 B。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C.阴阳,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D。五行,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E.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2、手足三阳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C。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3、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皆是( )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E.以上都不是 4、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 A。从手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足走腹 D。从头走足 E.从足走胸 5、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在( ) A.额头部 B。面部 C。上肢部 D。胸腹部 E。下肢部 6、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不直属脏腑 B.无表里配合 C.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D.没有专属的腧穴 E。除带脉外都自下而上走行 7、督脉的生理作用是( ) A.调节冲任督带 B。总督奇经八脉 C.调节阳经经气 D.调节阴经经气 E。调节十二经 气血 8、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 ) A.足阳明胃经 B。督脉 C.任脉 D.冲脉 E.足太阴脾经 9、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 A.督脉 B.足太阳膀胱经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E。足少阳胆经 10、督脉别络散布于( ) A。腹部 B.胸胁部 C.头部 D.腰骶部 E.以上都不是 11、脾之大络分出的部位的穴位是( ) A.丰隆 B。内关 C.大包 D.公孙 E.支正 12、十二经络脉的走向规律是( ) A.阴经会合于阴经,阴经归并与阳经 B.呈网状扩散 C。与十二经脉共同传注 D.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 E。以上都不是 13、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 ) A。奇经八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脉 E。十二皮部 14、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浅表联系的主要是( ) A.十二皮部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五络脉 E.奇经八脉 15、下列除…外,其循行走向均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手三阴经 D.足三阴经 E。十二经络脉 16、寸口之中太渊穴处为何经“本”( ) A.手少阴经 B。手太阳经 C。手太阴经 D。手阳明经 E。手厥阴经

  1、关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哪些是错误的( ) A.阴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阳经 B.阳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阴经 C.督脉别络散于头 D.任脉别络散布于胸胁 E.脾之大络散于腹部 2、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的奇经是( )

  A。督脉 B。阴维脉 C。阴跷脉 D。阴维脉 E.阴跷脉 3、足太阳膀胱经的根结部位分别是( ) A.涌泉 B.至阴 C。命门(目) D.大敦 E.窗笼(耳) 4、手少阴心经的标本部位相应腧穴是( ) A。太渊 B.神门 C.内关 D.心俞 E。天池

  1、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有( ) A.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B。气功导引中体内气的流动 C。腧穴主治功能的归纳 D。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E.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 2、经脉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 A.手足三阴经三阳经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筋 D.十五别络 3、起于胞中的奇经有( )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督脉 E。阴维脉 4、根据《灵枢·卫气》篇的论述,人体的气街部位在:( ) A.胫 B.胸 C。肾 D.腹 E.头

  1、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2、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 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5、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及功用? 七、论述 1、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2、 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3、 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1、腧穴 2、经穴 3、奇穴 4、阿是穴 5、特定穴 6、五腧穴 7、原穴 8、络穴

  9、郄穴 10、下合穴 11、背俞穴 12、募穴 13、八会穴 14、八脉交会穴 15、交会穴 16、自

  然标志定位法 17、骨度分寸定位法 18、指寸定位法 19、中指同身寸 20、拇指同身寸 21、

  14、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

  17、《灵枢·经脉》:“人始 ,先成 ,精成而脑髓 ,骨为 ,脉为 ,筋为 ,

  2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 ,厥阴、少阳在 ,少阴、太阳在 .

  25、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 相合关系。阴经为 ,

  27、《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 ,手之三阳从手走 ,足之三阳从头走 ,

  28、《灵枢》中有“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 。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

  94、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

  106、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

  128、《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内府”理论,说明六腑病应取用其下合穴:“胃

  3、阿是穴是以患部的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述部位的一类穴位。( )

  8、《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经,所注为输,所行为荥,所入为合”。( )

  11、脏腑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 接近。( ) 12、八脉交会穴能主治奇经病证,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 13、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穴属固定标志取穴法。 () 14、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医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 15、拇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 ) 16、根据骨度分寸法,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 7 椎棘突下(大椎)为 16 寸.( ) 17、根据骨度分寸法:两侧额角发际(头维)之间为 8 寸.( ) 18、根据骨度分寸法: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端(章门)为 12 寸。( ) 19、根据骨度分寸法:肩峰缘至后正中线、根据骨度分寸法: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为 9 寸。( ) 21、《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 160 穴左右.( ) 22、晋代《针灸甲乙经》与《千金翼方》所载穴名数 339 穴。( ) 23、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元代《十四经发挥》所载穴数 354 穴。( ) 24、明代《针灸大成》载有 349 穴。( ) 25、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共 361 穴。( ) 26、“以痛为腧最早出自《针灸甲乙经》。( ) 27《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 28、腧穴的治疗作用有: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 29、腧穴的主治规律包括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 30、十二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 31、十四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腧穴”.( ) 32、《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 ) 33、《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 34、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通行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 “十二原”。( ) 35、《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 ) 36、十二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 ) 37、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 38、十六个郄穴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 39、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表里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急性痛症; 阳经郄穴多治血症。( ) 40、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 41、临床上背俞穴可治疗六腑病症。( ) 42、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的腧穴称为募穴。( ) 43、临床上募穴多治疗五脏病症。( ) 44、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 45、《难经四十五难》:“脏会中脘,腑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 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 四、单项选择 1、《内经》一书论及穴名约为:( ) A。160 B。140 C。180 D.200 E.以上均不是 2、现有的经穴数目:( )

  A。360 B.361 C.362 D。364 E.365 3、郄穴的数目是:( ) A。12 个 B.8 个 C。15 个 D.16 个 E。以上均不是 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 ) A。《内经》 B。《难经》 C.《甲乙经》 D。《千金方》 E。《帛书》 5、根据骨度分寸法除…外两者间距离均为 9 寸:( ) A.两完骨之间 B。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C。天突至岐骨 D。两额角发际间 E.岐骨至脐中 6、“一夫法”是指:( ) A。手指同身寸 B。中指同身寸 C.姆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以上都不是 7、取列缺以何种取穴法比较正确:( ) A.骨性标志 B。折量法 C.肌性标志法 D.指量法 E.动态标志法 8、募穴的正确附加名称是:( ) A.胃经募穴 B。足阳明经募穴 C.足阳明胃经募穴 D。胃募穴 E。以上通用 9、大椎的取穴法为:( ) A。活动标志取穴法 B。肌性标志取穴法 C.骨度折量取穴法 D.骨性标志取穴法 E。简 便取穴法 10、阳白采用何种取穴法?( ) A.骨度折量取穴法 B.肌性标志取穴法 C.骨性标志取穴法 D。指量法 E.简便取穴法 五、双项选择 1、颊车的取穴法是:( ) A。固定标志取穴法 B。活动标志取穴法 C.指量法 D.骨度分寸法 E.简便取穴法 2、三阴交的取穴法是:( ) A.固定标志取穴法 B.活动标志取穴法 C.姆指同身寸 D.骨度分寸法 E.简便取穴法 3、下列可用简便取穴法的穴位有:( ) A。足三里 B。三阴交 C.风市 D.血海 E。肾俞 4、头维的取穴方法为:( ) A.骨度折量取穴法 B.手指比量法 C。固定标志取穴法 D。肌性标志取穴法 E.简便取

  穴法 六、多项选择 1、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 A。阳陵泉 B。下关 C。廉泉 D.内关 E.攒竹 2、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 ) A.劳宫 B.少府 C。听宫 D.曲池 E。环跳 3、折量法与骨性标志取穴法结合应用的穴位有:( ) A.膏肓俞 B。中府 C。支沟 D。肩井 E。悬钟 七、简述 1、简述腧穴的分类特点. 2、特定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腧穴部位的标定方法有哪几种? 4、 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 八、论述 1、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含义。 2、试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 1、C 2、B 3、D 4、E 5、C 6、A 7、C

  1、AE 2、BC 四、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CD 4、ABE 5、ABCE 6、ABDE 五、简述题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针灸治病是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将《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 著作的针灸内容合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内容广泛,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 又一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我国早期 经络学说的面貌,为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第一次总结的标志是《灵枢》的问世,较系统的针灸医学做出了首次总结,反映了战国时期 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第二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其反映了晋代以前的学 术成就,而且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大成》的问世,其对明代 以前的针灸学进行了完整、系统地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针灸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与原始社会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古代原始社 会人类穴居的山洞,地处阴暗潮湿之所,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 处有痛楚之时,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 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从而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 1963 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 1 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 的原始工具,《山海经》:“高石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些文物和记载均是针刺起源 与古代砭石的有力证明,灸法当起源于火的应用之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无意间 认识到受烈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和缓解,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把灸熨用于治疗.材料也 从各种树枝发展到艾.《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 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同样充分说明了灸法的起源与古代人类所处的地 理环境密不可分。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针灸学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各种针灸专著亦是历代有加,汗牛充栋。在各个时 期具有其代表性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从整体上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

  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特别是对其中的《灵枢》又称《针经》,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 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对刺灸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其后的《难经》以阐发 《内经》为要旨,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 354 个腧穴 主治、操作,介绍了刺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 总结。

  隋唐时期,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倡用灸法。

  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订了明堂孔穴,王执中著《针 灸资生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有助于研究经 络。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昌盛的时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 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编著《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总结,此外,还有徐凤《针灸大 全》、汪机《针灸问对》、陈会《神应经》、高武《针灸聚英》等.

  清初至民国,针灸医学走向衰退,吴谦撰《医宗金鉴》歌图并茂,便于学习,李学川 《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用,列出经穴 361 个.

  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针灸对针灸学术有新的阐发,针灸著作或专著已有 数百种之多,就举不胜举了。

  1、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 穿上下的经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之 分支。

  2、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 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正经——指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构成经 络系统的主体。

  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 阳跷脉、阴跷脉。

  5、十四经——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和称“十四经脉”,它们均有一定的 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

  6、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 为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十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8、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为“一源

  三歧”. 9、六合——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项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

  表里的阳经经脉,由此将十二经脉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10、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十附属于十二经的筋膜系统。 11、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

  12、经隧——即静脉循行的道路。 13、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此外,还有行于身

  体深部的经别和行于经脉循行外部相联系的经筋。 14、经气——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也称脉气。是后天精气的结合物。它运行输布全身,

  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线)五腧穴的一种,“所行为经”,经穴就是十二经脉流行经过的穴,大多

  在腕、踝关节附近。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经穴.(2)循行体表十四经脉上的穴称为 经穴. 16、气功——是一种养生学,是通过自我锻炼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的方法.所谓“气”, 包括呼吸的气和人体内的先天真气。气功是人体养生固本的功夫.《素问·遗篇刺 法论》上提到的“神守天息,返元归宗”的修养理论,当是气功的最早记载。 17、脑髓——脑与脊髓的合称。 18、经络之气——即经气. 19、孙脉-—即孙络. 20、孙络——指络脉之细小者,又名孙脉。《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孙”。 21、标本根结——“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 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对应;“本”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 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 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谓之“四根三结”. 22、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流行、集 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23、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海”有百川归聚之意。经络 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象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 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1、C 2、D 3、E 4、D 5、B 6、D 7、C 8、D 9、C 10、C 11、C 12、D 13、C 14、D 15、C 16、C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 二经别、十二经筋;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其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 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传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系统。 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中六阴经在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下肢内侧位足三阴经;六阳经分 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按立正姿势,大 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为手足前、中、后 3 个区域,十二经脉在 四肢的排列为: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 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 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 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5、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及功用?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其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属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 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其作用特点: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 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 用;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溢和渗灌的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犹如江、 河之水。

  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 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 出于体表,上行头顶部(出),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 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汇合成 6 组,称为“六合”.例如:足太阳、足少阴肾经 别从帼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顶,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关系,更加强 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二经 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 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故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 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2、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十二经脉中的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在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 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关系,指出四肢末端的一些腧穴与 头、胸、腹、背俞穴的关系,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指树梢,在上肢部,与人体头 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的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 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 赋》指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称“四根三结,由此可见十二经脉 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但“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上

  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更强调了经气两极间的关系。“气街” 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 街”.说明了头、胸、腹、胫是经气聚集循行的部位。但“四街”的位置即是经气流行、集 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又是标本根结中“标与“结”的所在部位。

  由以上可见,标本根结和气街的理论补充了经气运行情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 用,强调了人体头身与四肢的密切关系,为针灸临床中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离腧穴部 位的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头身穴位治疗四肢疾病,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治则提 供了理论依据。

  3、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指出“夫十 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 组织器官正是依靠复杂的经络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进 行。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组织器官,保证其正常的生理 功能.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 由表及里,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由于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阐 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能通达内外的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 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 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 触摸反应物和按压,可推测疾病的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鉴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 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以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 痛一证,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在两侧多与少阳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症候, 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辩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 阴肺经有关.三、指导针灸治疗。临床上可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四总穴 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由于 脏腑、经络与皮部关系密切,故当脏腑有疾时可用皮部穴位贴敷或皮肤针治疗.经筋疾患,多 因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治疗.

  1、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 的施术部位。

  2、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 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奇穴——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 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 病有特殊的疗效。

  4、阿是穴-—即“天应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 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5、特定穴——指十四经穴中的一部分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 性能和主治作用,并有特定的称号。

  6、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穴”.“原”即本原,

  8、络穴-—“络”有联络和散布之意,络脉在其别出正经处各有以腧穴,称络穴。十二经脉各

  10、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3、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骨、脉、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14、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以下.

  16、自然标志定位法-—十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即体

  17、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输

  18、指寸定位法——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19、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相屈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 1

  21、一夫法——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一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

  2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

  枢》 5、《针灸甲乙经》 晋 皇甫谧 6、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7、王惟

  《针灸大成》 杨继洲 12、《灵枢》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13、运行气血 联

  系脏腑 调控 14、《足背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15、血气未定 血气方

  刚 血气既衰 血气 16、血气 通流 17、生 精 生 干 营 刚 墙 长 胃 通

  行 18、里 络 孙 19、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20、

  腹(胸) 28、流注 如环无端 流注 29、中 外 30、手足 31、食指

  38、鼻旁 39、目内眦 40、目外眦 41、胸部 42、心中 43、胸中 44、肺中

  贯 端 46、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阴维脉 47、后 前 穴位

  十四经 48、胞中 49、另行 体腔 表里 正经 50、离、合、出、入 离 入 出 合

  筋肉 一致 55、末端 骨骼 关节 胸腹 属络 56、约束 关节 功能 维持 57、

  相应 十二经脉 散布 58、外 机体 59、腠理 邪 满则 满则 60、沟通内外、

  网络全身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61、死生

  82、任、督脉 83、十四经穴 位置 名称 84、内踝上 8 寸 85、心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胆 86、腹部 长强 胸胁 87、三里 委中 列缺 合谷 88、经络 无

  烛 不熟 89、349 90、天应 不定穴 经 奇 91、《备急千金要方》

  按 刺 93、发 名 94、诊断 治疗 95、邻近作用 远道作用 整体作用 96、

  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97、称号 特定 98、五输穴 原穴 络穴 郄穴 八

  脉交会穴 背俞穴 募穴 八会穴 99、井 荥 输 经 合 五输穴 100、井 荥 输

  输 经 合 104、心下满 身热 体重节痛 喘咳寒热 逆气而泄 105、井 荥 俞 经

  合 106、原穴 十二原 107、太渊 大陵 太冲 太白 太溪 合谷 冲阳 腕骨

  京骨 阳池 丘墟 108、十二原 109、任脉 督脉 脾之大络 十五络穴 110、原

  126、阴跷 127、任 128、三里 巨虚上廉 巨虚下廉 委阳 委中 阳陵泉 129、

  152、十四经穴 奇穴 阿是穴 153、本经 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 局部病

  人体腧穴很多,大体上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一、十四经穴:是指位于十二经

  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

  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二、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

  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三、阿是穴:此类

  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2、特定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 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血”、“原穴”、“络学”、“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 “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3、腧穴部位的标定方法有哪几种? 临床常用的腧穴标定方法有以下四种: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 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二、骨度折量 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 法。三、指寸定位法。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 同身寸取穴法。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四、简便取穴法.临床上一种简 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4、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 头面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 12 寸;眉间至前发际正中央 3 寸;第 7 颈椎至后发际正中 3 寸; 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 7 颈椎棘突下 18 寸;前两额头角之间 9 寸;耳后两乳突之间 9 寸。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 9 寸;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胫骨内上髁上缘 18 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寸;股骨大 转子至帼横纹 19 寸;帼横纹至外踝尖 16 寸。

  1、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含义。 五输穴是特定穴中的一种.为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 输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 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像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 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 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 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 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2、试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输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它们均 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治疗眼疾。二、远 治作用.这是十四经穴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离部位的 脏腑组织器官病证,此外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疾患, 如列缺,不仅治疗手太阴肺经的咳嗽,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 三、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有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刺足三里既可 使原处于迟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为蠕动加强,又可使原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蠕运 动减弱。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十四经主治作用,归纳 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局部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