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练习题及答案
2022-08-13 84

  针灸治疗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 痹证 附: 股外侧皮神经炎 一、 填空题 1. 《灵枢· 痹论》 说: “ 风、 寒、 湿 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2. 痹证可分为多种证型, 但其总的发病病机为气血痹阻不通,其总的针灸治疗原则为通经活络止痛。 二、 选择题 一 A型题 1. 行痹的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 可再加: A 膈俞、 血海可活血调血, 宗“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A 膈俞、 血海 B 阴陵泉、 足三里 C 大椎、 曲池 D 肾俞、关元 E 风池、 百会 2. 痛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 可再加: D 肾俞、 关元可温补阳气, 祛寒外出 A阴陵泉、 ...

  针灸治疗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 痹证 附: 股外侧皮神经炎 一、 填空题 1. 《灵枢 痹论》 说: “ 风、 寒、 湿 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2. 痹证可分为多种证型, 但其总的发病病机为气血痹阻不通,其总的针灸治疗原则为通经活络止痛。 二、 选择题 一 A型题 1. 行痹的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 可再加: A 膈俞、 血海可活血调血, 宗“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A 膈俞、 血海 B 阴陵泉、 足三里 C 大椎、 曲池 D 肾俞、关元 E 风池、 百会 2. 痛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 可再加: D 肾俞、 关元可温补阳气, 祛寒外出 A阴陵泉、 足三里 B风池、 风府C 大椎、 曲池 D 肾俞、 关元 E膈俞、 血海 3. 热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 可再加: B 大椎、 曲池可 清泻热毒 A 肾俞、 关元 B 大椎、 曲池 C内关、 合谷 D膈俞、 血海 E阴陵泉、 足三里 二 B型题 A行痹 B 痛痹 C 热痹 D 着痹 E湿热痹  痹证中主要由寒邪所致的为: B 2. 痹证中主要由风邪所致的为: A 3. 痹证中主要由热邪所致的为: C 4. 痹证中主要由湿邪所致的为: D 三 D型题 1. 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AC 热痹用泻法, 不用灸法 A 泻法 B 补法 C 只针不灸 D 只灸不针 E 针灸并用 2. 针灸治疗着痹可配用的穴位是: DE 着痹应配合健脾除湿穴位, 阴陵泉、 足三里可健脾除湿 A 肾俞 B关元 C 大椎 D 阴陵泉 E 足三里 四 X型题 1. 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ABCD 热痹不用灸法, 刺络拔罐可促进热毒的清泻。 A泻法 B只针不灸 C 刺络出血 D 拔罐 E 针灸并用 2. 行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ABDE 健脾除湿用于着痹 A通经活络 B活血祛风 C 健脾除湿 D 泻法 E 针灸并用 三、 改错题 1. 治疗着痹宜只针不灸。 针灸并用。 着痹主要由湿邪所致, 湿为阴邪, 灸可除湿 2. 治疗痛痹的穴位针刺均用泻法。 以泻法为主。 因为肾俞、 关元用补法或温针灸法 四、 简答题 1. 简述如何运用皮肤针治疗痹证? 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 使出血少许, 加拔火罐, 隔日1次 2. 简述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原则。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原则为疏经通络、 行气活血, 针刺为主 寒湿引起者加灸 , 泻法或平补平泻 五、 问答题 1. 试述行痹的病机及处方配穴的深刻含义。 行痹是风寒湿邪尤其以风邪为主, 侵入人体关节肌肉筋络, 使气血痹阻不通所致的病症。由于风邪具有善行数变的特点, 因此, 临床以疼痛游走, 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舌淡, 苔薄白, 脉浮为主要表现。 在针灸处方配穴时, 除局部选穴外, 要加膈俞、 血海等具有活血调血作用的穴位,这是“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理论的深刻体现 2. 试述痹证的针灸治疗原则。 通经活络止痛。 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 着痹兼除湿化浊; 热痹兼清热消肿。 行痹、 痛痹、着痹针灸并用, 泻法; 热痹只针不灸, 泻法。 3. 试述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选穴及操作方法。 以风市、 伏兔、 血海、 环跳、 阿是穴为主穴, 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加 腰夹脊、 大肠俞。 局部阿是穴采用围刺法, 或用三棱针散刺, 加拔火罐, 或隔姜灸; 余穴常规操作。 六、 病案分析题 李某, 女, 36岁, 演员, 1981年6月26日初诊。 以四肢关节疼痛40天为主诉。 患者于1981年5月16日感冒发烧,体温达38.9℃, 伴四肢关节疼痛, 服“感冒片”、 四环素等药3日后,热渐退但四肢肌肉、 关节仍痛。 5月20日再次发烧、 恶寒, 腰及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加剧, 经注射庆大霉素, 服用消炎痛等后症状有所减轻, 但下肢肌肉关节疼痛较著。 6月26日再次发热, 症状加重,服用APC等药无效。 查: 双下肢关节红肿, 舌体胖, 色淡, 苔黄略腻, 脉濡。 实验室检查: 血沉为50毫米/第1 小时; 抗“O” + 。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 证型、 治则、 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 风寒湿邪入侵经络关节, 气血闭阻, 蕴郁化热, 而致关节红肿热痛, 遂成痹证。 诊断: 痹证。 证型: 热痹 治则: 通经活络, 清热消肿。 处方: 大椎、 曲池、 肩髃、 合谷、 外关、 犊鼻、 膝眼、 梁丘、阳陵泉、 丘墟 方义: 大椎、 曲池, 可清泻热毒。 其余腧穴均为病痛局部穴及循经选穴, 可疏通经络气血, 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 痹痛遂解。 第二节 腰痛 一、 填空题 1. 腰痛的发生从经络辨证角度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 带脉和肾经经脉有关。 2. 刺络拔罐法主要用于 瘀血 腰痛。 二、 选择题 一 A型题 1. 治疗腰痛的基本处方为: A A委中、 阿是穴、 大肠俞、 肾俞、 腰阳关 B 阳陵泉、 肾俞、 委中 C 照海、 委中、 阿是穴 D 秩边、 环跳、 委中、 阿是穴 E 大椎、 环跳、 委中、 阿是穴 2. 治疗寒湿腰痛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D 大椎具有温经散寒作用 A 膈俞 B肾俞 C大肠俞 D 大椎 E 委中 二 B型题 A内关 B膈俞 C 命门 D大椎 E 丰隆 1. 腰痛以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 劳累、 晨起、 久坐加重, 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 痛处固定不移为主证者, 宜配用的腧穴是:B 本证属于瘀血腰痛, 故选膈俞以活血化瘀 2. 腰痛以腰眼 肾区 隐隐作痛, 起病缓慢, 或酸多痛少, 乏力易 倦, 脉细为主证者, 宜配用的腧穴是: C 本证属于肾虚腰痛, 故选命门益肾壮腰 3. 腰痛以腰部有受寒史, 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 腰部冷痛重着、 酸麻, 或拘挛不可俯仰, 或痛连臀腿为主证者, 宜配用的腧穴是: D 本证属于寒湿腰痛, 故选大椎温经散寒 三 D型题 1. 虚证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 CE 虚证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益肾壮腰, 并且可用灸法 A 活血化瘀 B 温经散寒 C 益肾壮腰 D 祛风通络 E 针灸并用 2.寒湿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 AC 寒湿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温经散寒, 一般不用点刺出血, 灸法可温散寒邪, 寒湿腰痛属实证,故不用补法。 A 温经散寒 B 点刺出血 C 可用灸法 D 用补法 E 只针不灸 四 X型题 1. 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 劳累、 晨起、 久坐加重, 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 痛处固定不移, 宜选用的腧穴是: ABCDE 本证属瘀血腰痛, 故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膈俞。 A 阿是穴 B膈俞 C 大肠俞 D 腰阳关 E 委中 2. 肾虚腰痛宜选用的腧穴为: ACDE 膈俞用于瘀血腰痛 A 阿是穴 B膈俞 C 大肠俞 D 肾俞 E 命门 三、 改错题 1. 针灸治疗寒湿腰痛时, 只灸不针。 针灸并用。 灸法可温散寒邪 四、 简答题 1. 简述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 实证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 以针刺为主, 用泻法; 寒湿腰痛可用灸法, 瘀血腰痛可用刺络拔罐法。 虚证益肾壮腰, 针灸并用, 针用补法 2. 简述用皮肤针治疗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的方法。 寒湿腰痛和瘀血可用皮肤针治疗, 选择腰部疼痛部位, 用梅花针叩刺出血, 加拔火罐, 一般可隔日一次 3. 如何用耳针治疗腰痛? 取患侧耳穴腰骶椎、 肾、 神门, 毫针刺后嘱患者活动腰部; 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五、 问答题 1. 试述治疗腰痛的针灸操作。 寒湿腰痛者, 大椎用灸法, 或温针灸; 瘀血腰痛者, 委中、 阿是穴点刺出血, 并可在腰部进行拔罐;肾虚腰痛者, 命门用灸法; 余穴均用常规操作。 2. 试述针灸治疗腰痛的疗效及预后。 针灸治疗腰痛因病因不同,疗效常有差异。 风湿性腰痛和腰肌劳损疗效最好; 腰椎病变和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 针灸可明显缓解症状; 腰部小关节周围的韧带撕裂疗效较差; 内脏疾患引起的腰痛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因脊柱结核、 肿瘤等引起的腰痛, 不属针灸治疗范围。 六、 病案分析题 魏某, 男, 50岁, 工人, 2003年3月5日出诊。 腰痛2年, 劳累加剧。 患者从事搬运工作20余年, 近2年来, 常常感到腰痛不舒, 遇劳累或久坐后加重。 查: 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 局部有压痛, 下肢无放射性痛。 腰椎CT检查, 未见椎间盘突出。 舌暗, 苔薄白, 脉弦。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 证型、 治则、 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 气血阻滞, 不通则痛。 诊断: 腰痛。 证型: 瘀血腰痛。 治则: 活血化瘀。 处方: 委中、 大肠俞、 阿是穴、 膈俞。 方义: 委中是腰背两支足太阳经在膕窝的汇合点, “腰背委中求”, 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 大肠俞、 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 通经止痛。 膈俞为血会, 可活血化瘀 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一、 填空题 1. 在《灵枢 经脉》 中, 论述足太阳经病症“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 腨如裂” , 形象地描述了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2. 从经络辨证看, 坐骨神经痛可划分为 足太阳经、 型及 足少阳经 型两类。 二、 选择题  A型题 1. 治疗足太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穴位处方为: A A环跳、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阳陵泉、 承山、 昆仑 B 秩边、承扶、 殷门、 委中、 足临泣 C环跳、 风市、 阳陵泉、 悬钟、 足临泣 D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丘墟E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光明 2. 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穴位处方为: D A环跳、 风市、 膝阳关、 阳陵泉、 悬钟、 太溪 B秩边、 承扶、 殷门、委中、 承山、 昆仑 C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阳陵泉 D环跳、风市、 膝阳关、 阳陵泉、 阳辅、 悬钟、 足临泣 E 环跳、 风市、膝阳关、 阳陵泉、 阳辅、 昆仑 二 B型题 A大肠俞 B 大椎 C 膈俞 D 委中 E 环跳 1. 坐骨神经痛有气滞血瘀者, 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 C 膈俞为血会, 有活血化瘀作用 2. 坐骨神经痛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者, 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灸: B 大椎为督脉要穴, 温灸可温通阳气而散寒。 3. 坐骨神经痛兼腰骶部痛者, 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 A 大肠俞位置在下腰部, 因此, 可疏通腰骶部经络。 委中为主穴之一。 三 D型题 1. 坐骨神经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 AB 坐骨神经痛治疗以疏经通络、 行气止痛为。 滋补肝肾、 补益气血、 健补脾胃一般不作 为治疗原则 A 疏经通络 B行气止痛 C 滋补肝肾 D 补益气血 E 健补脾胃 四 X型题 1. 坐骨神经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 BCDE 坐骨神经痛治疗以疏经通络、 行气止痛为。 滋补肝肾一般不作为治疗原则 A滋补肝肾 B疏经通络 C 行气止痛 D 针灸并用 E 泻法 三、 改错题 1. 坐骨神经痛禁用灸法可用灸法。 因对于寒湿型可用灸法。 四、 简答题 1. 简述用皮肤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 用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及在压痛点剌络出血, 加拔火罐, 隔日1次 2. 简述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 根性: 腰4~5夹脊, 阳陵泉或委中。 干性: 秩边或环跳, 阳陵泉或委中。 进针后通电, 采用密波或疏密波, 刺激量逐渐由中度到强度, 每次20分钟, 每日1次。 五、 问答题 1. 试述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选穴和操作方法。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主穴为: 1 足太阳经型: 环跳、 阳陵泉、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 。 2 足少阳经型: 环跳、 风市、 膝阳关、阳陵泉、 阳辅、 悬钟、 足临泣。 有腰骶部疼痛者, 加肾俞、 大肠俞、腰阳关、 腰夹脊、 阿是穴疏调腰部经络之气; 与天气变化有关者,加灸大椎、 阿是穴温经止痛; 气滞血瘀者, 加膈俞、 合谷、 太冲化 瘀止痛。 操作: 诸穴均用提插捻转泻法, 以沿腰腿部足太阳、 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度, 不宜多次重复。 六、 病案分析题 刘某某, 男, 58岁, 干部, 2002年11月10日初诊。 以左下肢疼痛1个月为主诉。 患者于去年春季乘车出差, 途中感受风寒, 后出现左下肢疼痛, 在某区级医院经针刺治疗半个月, 而疼痛缓解, 基本痊愈。 今年10月上旬, 因久居潮湿之地, 自觉小腿部酸痛、 沉重, 日渐加重。 在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予“消炎痛”、 “伤湿止痛膏”及热敷等治疗, 均未见效。 11月初左下肢疼痛剧烈, 呈放电样, 影响活动, 遇寒加重, 得热则舒, 以大腿后侧明显。 查: 左臀、 腘、 踝点压痛 + , 腱反射正常, 病理反射未引出, 左侧直腿抬高55度, 肌力、 肌张力正常。 舌淡、 苔白微腻, 脉弦。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 证型、 治则、 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 风寒湿邪入侵, 痹阻下肢足太阳经脉, 不通则痛。 诊断: 坐骨神经痛。 证型: 足太阳证型。 治则: 疏经通络、 行气止痛。 处方: 环跳、 阳陵泉、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承山 、 昆仑 方义: 由于坐骨神经痛沿足太阳经放射疼痛, 故循经取足太阳经穴,以疏导太阳经之气血, 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环跳为足太阳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 一穴通两经; 阳陵泉为筋之会穴, 可疏筋通 络止痛 第四节 痿证 附: 末梢神经炎 一、 填空题 1. 针灸治疗痿证的选穴原则, 《素问 痿论篇》 曰: “治痿独取阳明 ”。 二、 选择题 一 A型题 1. 痿证以肢体逐渐痿软无力, 下肢为重, 微肿而麻木不仁, 或足胫热感, 小便赤涩,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为主证, 针灸治疗选穴在基本选穴的基础上, 再配: C 本证属于湿热浸淫型痿证, 因此,应选具有清利湿热的穴位。 阴陵泉具有利湿作用, 中极具有利小便作用, 使湿热有泄利之路。 A脾俞、 胃俞、 章门、 中脘 B肝俞、 肾俞、 太冲、 太溪 C 阴陵泉、中极 D大椎、 尺泽、 肺俞、 二间 E 内关、 合谷、 脾俞、 胃俞 2. 痿证以发热多汗, 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 心烦口渴, 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 脉细数为主证, 针灸治疗选穴在基本选穴的基础上, 再配: D 本证属于肺热伤津型痿证, 因此, 应选具有清利肺热的腧穴。 鱼际为肺经荥穴, 可泻热毒, 尺泽为肺经合穴, 肺俞为肺之背俞穴, 加强清肺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