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了焦虑了试试中医治疗
2022-08-17 64

  中医的“脏躁病”包含了西医所说的抑郁、焦虑、更年期综合征等,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治疗脏躁病应从调理肝、脾入手

  脏躁病,一个陌生的名词,在中医理论里,脏躁属郁证范畴,西医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等均可归属于脏躁病。于俊丽副主任医师跟随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专家之一、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李振华教授学习多年,深得李老真传,李振华教授对脏躁病的治疗颇有一套。

  于俊丽解释说,脏躁病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喜怒无常、烦躁爱哭、咽中梗阻、失眠惊悸等症状。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病机常多起于肝,涉及心脾肾,病情复杂。于俊丽说,以往的历代医者治疗脏躁病多从疏肝益肾、养心安神入手,而李振华教授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和临床研究,总结病因多因饮食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肝失条达或郁怒伤肝。总之,李老认为脏躁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脾失调,主要是肝郁脾虚、心肝火旺。所以,治疗脏躁病要从治肝实脾入手,标本兼顾,以理气豁痰、清心透窍为主,李振华教授在温胆汤和导痰汤基础上创制了清心豁痰汤,该方已经通过国家审批,制成了该院的院内制剂。李振华教授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疗方药,使本病的治愈率达到70%以上,有效率达90%以上。

  “服用西医抗抑郁、焦虑的药需要较长的时间,很多人因为担心药物对身体和心理的副作用而无法坚持服药,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中药不但用药时间短,副作用也较小。我们一般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到三个疗程就足够了。”于俊丽说。

  她谈到一个案例:患者王某患抑郁症两年多了,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心烦易怒、悲伤欲哭、胸闷气短,服抗抑郁药和加味逍遥丸两年,病情有一定的好转,但也更加怕冷,“来就诊的时候时值盛夏,她还穿着厚厚的毛衣。”于俊丽回忆说。

  于俊丽经过诊断,辨证为脾虚肝郁、肾阳亏虚,治疗两年未愈,愈加畏寒,与长期服用加味逍遥丸有关。加味逍遥丸就是在逍遥散基础上加丹皮、栀子而成,长期服用丹皮、栀子等凉血药而致寒伤阳气,阳气亏虚而畏寒等。因此治疗上健脾益气疏肝、温补肾阳,才能使病情逐渐康复。经过治疗,现在患者精神恢复,恢复正常生活。

  于俊丽还强调:“虽然脏躁病病机演变关键在肝脾两脏,但肝郁、脾虚是不对等的,一般都有所偏重,一定要辨证用药,并随病情之变化辨证更方,才能药到病除,显示中医治疗的良效和特色。”

  于俊丽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河南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精神病学会精神分裂症专业学组委员、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特长:1.心理治疗方面。师从于国际家庭治疗大师玛利亚,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主结合其他心理治疗解决婚姻、亲子关系等家庭问题。2.中医方面。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在心理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充分体现大师的学术思想,做到继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坐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五全天,周四、周六上午,周三下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国医堂3诊室)

  提到抑郁症,很多人就会想到情绪低落等,“实际上,很多抑郁症并不只是有情绪方面的典型症状,有很多人都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张香芝说。她举了两个案例。

  杨某刚过30岁,是个业务员,近两年因工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身体时常出现不定位疼痛,如头、胸、背、腹、腰等处,还有食欲下降、消瘦、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失眠等症状,因为腹痛出现次数比较多,而且每天还腹泻两三次,所以他经常出入消化科,反复进行胃镜、肠镜检查,仅发现浅表性胃炎,用药数月,症状时轻时重。“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罕见的大病?”他很气馁,直接请了长假,天天奔波于各大医院求医。后来,经消化科医生反复推荐,来到心理科就诊,经过心理检查及精神检查诊断为抑郁症。“之前消化科医生也说过几次,我们没往心里去,想着肚子疼、拉肚子,怎么可能是心理问题,谁想还真是这样。”杨某的家属说。

  张香芝分析说:“这个患者的症状是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原因是长期工作紧张,心情不畅致肝气淤滞,脾胃不和,运化不畅则气少、乏力、便溏,因为是功能性疾病,所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能解释患者的症状及痛苦。患者只重视躯体症状,缺乏心理学知识,迟迟未能到心理科就诊,造成病程长、求治多、收效微,造成经济、时间的浪费和痛苦的加深,由于患者除了躯体疼痛症状之外,还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乏力、失眠等症状,所以有类似经历的人一定要注意,及早排除抑郁症。”

  患者索某今年51岁,是个家庭主妇,两年前,她开始觉得舌头、面颊、头部麻、木、紧,紧接着出现了失眠,反复就诊于各大医院神经内科,两年来,查脑CT、脑核磁共振4次,未发现任何异常,经中西医治疗及针灸治疗,都没什么效果。为此她焦虑不安,情绪低落。随着这些症状的出现,医生推荐她看心理科,心理测查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由于对心理疾病比较抗拒,张香芝为她安排了心理疏导,随后,她愿意接受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治疗3个月痊愈。

  张香芝说:“接诊后我了解到,这位患者性格内向,50岁停经后随着生理功能、精力、体力的逐渐下降或衰退,感到很失落,加上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失衡,导致自身神经功能的异常,身心互为影响,一味考虑身体疾病,延误了心理疾病的治疗,导致到重度抑郁症才发现。”

  张香芝强调,这两个典型案例说明,身体症状未必是身体疾病,头疼也未必是头部的疾病,在长期存在某种躯体痛苦,经过常规治疗,效果不好,且肯定排除器质性病变时,应考虑其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张香芝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兼任河南省精神司法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心理协会会员,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特长:心理咨询与治疗,催眠治疗,尤其是失眠、抑郁、焦虑、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各种功能性躯体不适的诊治康复等,可有效指导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和亚健康状态调理。

  每当各种考试临近的时候,总会碰到家长带领孩子要求进行考前减压。这些孩子的表现虽然各异,但经过归类还是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对考试这样一个事件的认识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表现为有些孩子对考试以及伴随考试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产生夸大的负性认知,加上社会(包括学校、家庭等)对孩子的影响和压力,使孩子在考试前或者考试时形成一种灾难化的体会,觉得这回肯定考不好,会考砸等。比如:一个有一次考试失利经历的女孩子,她说她的失利主要在于考试之前由于紧张出现腹泻,再加上考试的时候坐在她侧前方的男孩子一直在晃腿让她十分烦恼,她想不看,但越是克制,自己越是想看,最后简直是苦不堪言,注意力完全不能集中于考试,直接导致她第一门考试的失利,并且影响了以后的考试。另外一个男孩子最迫切的希望就是找到帮助他克服考前焦虑的灵丹妙药,但他越是试图克服焦虑越是徒增烦恼。如何应对考前焦虑,我有两点建议:

  我觉得要从心理上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辅导首先要做到的是使他们认识到在考试之前出现紧张和焦虑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以试想一下在考试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决定人命运的重大事件面前不焦虑和紧张才不正常。当前有一种错误认识在考生和家长、老师中广泛存在,那就是总是希望找到一些办法来对抗焦虑和紧张,这样做有时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越不想焦虑可能会越焦虑。而接受焦虑的事实可能会更加具有建设性。

  在具体辅导时还要让被辅导者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适度焦虑对人应对压力是有积极意义的,适度焦虑使人体内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使人提高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以那个女孩子为例,她谈到环境(那个晃腿的男孩子)对她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她明白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环境的适应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改变周围的环境并合乎自己的需要是十分困难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现状。经过辅导以后这个女孩子也认可我的观点,同时她也认为刻意去寻找什么灵丹妙药其实是徒劳的,表示这次考试她的心理状态将会比上次坦然许多。经过辅导,另外那个男孩子最终也达成共识。

  除了转变认知,还要接受事实。我们并不是没有什么积极的办法减轻焦虑的影响,这种说法看起来与上面的理论发生矛盾,但我们将要谈到的办法是锻炼自己、提高自我的办法,是练内功,而并不直接针对焦虑本身,这是符合心理现象主客体关系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其实很简单,我让被辅导者在准备考试的日子里,每天抽出两个固定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可以由被辅导者自己确定。被辅导者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舒服地坐好,闭眼进入一种幻想状态,幻想自己这次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甚至超越了自我,进入了理想的学校(我要求被辅导者在幻想时尽量想到每一个细节,比如:得知成绩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幸福洋溢在脸上,有同学打来电话祝贺自己,妈妈兑现诺言带自己外出旅游,旅游时享受到新鲜空气和灿烂阳光,自己完全陶醉了等),并且要求被辅导者幻想得越真实越好,越细越好。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与自我催眠相结合的办法不仅能够使被辅导者放松,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在幻想中获得的成功使得被辅导者在现实中充满信心地去实现。

  特长: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心境障碍(抑郁症、躁狂症),躯体疾病(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皮肤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睡眠障碍治疗,家庭、婚姻、亲子关系咨询以及青少年(早恋、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并能熟练应用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2008年参加汶川地震心理救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参编专著3部、教材1部,获教育厅自然科学进步奖1项,主持卫生厅课题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