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师讲《针灸大成》笔录第六篇
2022-08-07 164

  是中医三焦的观念,古体字“膲”,身上脏腑之间的很多油网,就像你想象猪身上的那些油网。这个油网就是三焦。我看到所有的记载以

  将三焦定义写得最好。唐容川是西医出身,庚子赔款的时候被派到国外学习西医,学习西医以后再回头学习中医,觉得中医真好。他是经方家。石门,“妇人禁针灸,犯之绝子”。顾名思义叫石门嘛,门像石头关住了,从此就不生小孩。其实,这穴道还不是很强。在

  。所以穴道要很熟,在关元上面灸,不断的生小孩。上半寸的地方是绝孕穴,绝孕穴就是扎针或灸,就不会生小孩。结扎的方法,男女都不好。因为本来是应该循环的地方,你现在让它不循环,总是不自然。中医是比较讲究自然,自然的方法就是在绝孕穴上灸。但是务必要找对穴道。你如果灸的位置不准,本来绝孕要灸绝孕穴的,结果你灸到关元,适得其反的效果,然后你每年都在生小孩。你没有把握灸到绝孕,你就灸上面一点嘛,灸石门嘛。一般妇人禁针禁灸,因为真的会让小孩子生不出来。

  ,睾丸跑到小腹里面,奔豚呛心,以后会讲一些症状,那真的像奔豚啊,肚脐的周围,你摸他里面东西一直跳,跑得很快,其实是动脉在跳动。我们称为奔豚。直接你在三焦的募穴,石门上也可以摸到,肚脐下也可以摸到。

  (教材)第三行石门最下方:“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这些都是对症状的形容。我们小肠有个外号叫红肠,胃叫黄肠,大肠叫白肠。如果小肠消化食物不是消化的很好,或者小肠功能出问题的时候,食物化生成血就会排出来,跑到大肠里面去。平常石门穴是禁针禁灸的,我们平常治病用的。5

  阴汗湿痒”,阴汗,真的是在阴部流很多汗,很多津液在那边就会湿痒,原因呢?可能里面有寄生虫,可能湿热很多,都没关系,我们灸阴交穴就可以了。这些都可以针灸的。7

  神阙穴呢,这个是大穴,很好找,神阙找不到的话,你也不用学针灸了。神阙禁针,绝对不要下针。过去的传说,我没有治过,我当然遵守这个规定。针扎到神阙以后,不能排大便了,一大便就坐在马桶上死掉。很有道理,因为肚脐很深,又很脏,古代针那么粗,刺下去有伤口不容易收口怎么办?所以禁针很有道理,大部分就用灸,隔盐灸,盐巴撒上去灸。

  再来呢,心腹之间的穴道,肋骨(即心蔽骨)到神阙之间的中点是中脘穴,中脘到神阙的中点是下脘,下脘与中脘中间是建里穴,下脘与神阙中间是水分。

  中医的观念,你喝水,不管是热水或冷水,你知道喝水为什么大便不排出来?到哪里去了?这个喝水入到胃到了水分穴这个地方以后,就整个汽化掉了,汽化掉以后就去到到周身,全身。流出来是汗,小出来是小便。就在水分这个地方。不会入肠。我们吃的食物里面含有大量的水,饭里面有水,蔬菜里面有水,水果里面有水,这种混杂在食物里面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这叫做正常。

  中医学好,你要知道什么是正常人。正常人喝水是不会进入小肠的。只有饮食、食物的水才会进入小肠。

  食物到了小肠以后,小肠很热,还不断地蠕动,不断的热去煮食物一样,去煮开它,把食物“煮烂”消,把它吸收掉。

  等到食物进入大肠以后只剩下残渣和水,在大肠里面循环。水在上面呢,人体的构造非常精密,正常人不浪费一滴水,都在循环。所以当水在大肠力里面走的时候,下面是小肠。小肠火在下面烧,水在大肠里面又被汽化了,这个水会从大肠里面回逆到肺里面去。肺跟大肠相表里,到肺里面去以后,上到嘴巴就成为嘴巴的津液,剩下的渣大便出来才称为大便。如果小肠的火太低了,温度不够,水和大便就混在一起出来了。

  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生理学的观念以后,病人一陈述,你就马上知道怎么回事了。你知道要把小肠的温度回复,这个痢才会好。要把小肠的温度恢复,是不是要去管心脏?,一下整个系列的穴道就出来了。所以你的生理学很清楚以后,病理学就会很强。你只要知道什么是正常人,生理上怎么变化你都会了解。

  当水不分了,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造成直接身上浮肿,水分穴就是很好的穴道。针或者灸统统可以。当小肠的上口有水病的话,灸是最好,比针好。以前不针,因为针孔太大了。正常人在这里分清浊。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中医分三种:上消,主要症状是“渴饮百杯,不止渴”(喝一百杯还是渴,水分的穴不能控制,直接小便排出来了);中消,肚子饿吃东西,吃了一百碗饭还是饿,不断地吃。就是“饥食百碗,不解饥”;下消,简单讲就是阳不举。

  西医分两种,一种时胰岛素依赖型(第一型),另一种是第二型糖尿病。实际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根本不存在,是西医制造出来的。就像打疫苗针。胰岛素一打,胰脏就失掉功能。第二型是有的。

  鬼击鼻出血”,不是说真的被鬼打,鬼击的意思就是不明原因的,好像突然被鬼打,突然就流鼻血出来,也没有发烧,什么都没有。中医认为,

  14岁以下的小儿突然流鼻血,正常,不要去治。主要原因是,小孩子先天体能很强的,发高烧之前一流鼻血把压力疏解掉,这个血的热就退下去。所以,会流鼻血的小孩子不发高烧。如果你不懂这个观念,想尽办法去止血,本来没有高烧的最后被搞出高烧来啊。后面介绍《伤寒论》还会详细介绍。超过14岁以上的大人不明原因的流鼻血,可能是鼻炎啊,或者别的问题,就需要治疗。所以尝尝有妈妈来问我,小孩子七八岁尝尝流鼻血怎么办?我告诉她,

  “不怎么办,恭喜你”。不发高烧,很好啊。妈妈说,对啊,我的小孩从来不发高烧。9

  下脘穴,正好在神阙到中脘的正中间,在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太阴、任脉之会。你看中医以前就解剖学很清楚。胃的下口这个地方是尝尝最容易发炎的地方,炎症大部分都产生在这个地方,我们去看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啊大部分都在这个(胃和小肠)接口的位置,大部分都在喷门和幽门接口的地方发炎,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种溃疡的现象。

  在介绍之前,我们介绍一个对“痛”的解释,“痛”的观念要有。今天一个人牙齿好痛,跑去找牙医,牙医一查,这个里面发炎了,要做根管治疗,在牙齿上打个洞,里面的脓泻出来,当场那一瞬间痛就没有了。可是痛没有了以后,发炎还在啊,他就叫你每个礼拜常常去看,换抗生素。可是这痛,根本就是来自压力而非来自发炎。我一再跟诸位讲,中医是讲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物理医学。也因为是物理医学,所以就像爱因斯坦一样,站在外面就可以看见里面的情况,人体的宇宙。

  。改变这个环境,中医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寒热的现象,我们来辨证,再来处方。处方不是去杀什么菌啊,这个处方是去改变这个环境。环境以改变,它没办法生存,就走掉了。这是中药,针灸也是一样。我们想办法去改变它,用针或者灸的方式都可以。穴道知道的话会协助我们做诊断。10

  胃的任何病都在中脘穴可以治,下针或灸都可以。位置非常好找,就在两个肋骨交接点到神阙的正中点。下针可以,灸也可以。下针的话,

  ,别“腹深似井”三寸针一进去搞个胃穿孔。《针灸大成》书,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还是错。用这个丈量法腹寸,在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

  说腑会中脘。我们身上有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临床应用已不限于热病,凡与八者有关的病症皆可据情选用。)。将来会涉及到一个治病法则,叫会郄治疗法,所以你们要知道这个。十二经络,每一条经都有一个郄穴。我们身上有会穴。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都算。臓呢,就是我们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医的脾脏呢,把西医的胰脏包含在内。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中脘是大穴,所以我们用的非常多。比如有些特殊的治症呢,像印堂痛,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掉了,这是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想吐,吃坏东西的痛,通通可以在这治疗,针或灸都可以。只要是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不管什么胃病,胃下垂也好,大肠的,统统可以在中脘治疗。这叫做腑会中脘。这个穴道一定会有的,没有人会没有。12

  我们有一个很有名的灸法叫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的地方,成一梅花型,每一个上面一片生姜,灸,叫梅花灸,统治一切胃病,只有病人吐血时不要灸,因为吐血时增加温度时,血会吐得更厉害。外面是吐血,里面可能是胃痈,就是胃癌,大便可以看到胃出血,所以出血的时候,绝对不要去灸。

  by-pass,手术前做检查,发现有一个肾脏完全没有功能,西医说不能开刀,放弃掉了。如果开完刀,最好的结果就是尿毒,最坏就是死在手术台上,不开。病人急了,找到我,进来的时候,就是巨阙、关元,针下去痛就没有了,就是那么快。诸位穴道一定要找对,手要到。我们经络完了以后,示范一下给各位看怎么下针。对任何心脏病都有一定的疗效,效果真的是非常好。针下去不要下太深,一寸左右就可以。那这个是心的募穴,得气则泻。

  在这介绍基本补泻的手法,提和入。最基本的补泻手法呢,有“豆留许”,什么叫“留豆许”?这个针扎到巨阙上面,现在要泻。第一个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病人说“很酸很胀”。什么叫泻?往前推一点点,像小绿豆那么大往前推一点就好了。什么叫补?往上拉一点,就结束了。这是最基本的补泻手法。再讲一遍,气到了往前推一点就是泻,气到了往上拉一点,留豆许,就是补。因为你往上提的时候,全部的气会聚集在针的下方;你往下刺时,气会往下走。我们所谓泻,就是让气“去”。就好像水一样,我们要把盆里的水泻掉,盆下面的排水孔打开就泻了。最简单。后面还有插提,九进九出,还有苍龙摆尾……很多,这个最简单,你们先了解这个。

  你可以在巨阙下针以后,病人酸了往前一点点。所以针一开始不要下太深,不然往前一推,针就更深,不好,所以一开始针不要下太深。

  如果怀孕的时候,这个小孩子气往上冲,怀孕的妇人会昏倒,针下巨阙。为什么提这个?因为后面还有补合谷,泻三阴交。在后面介绍大肠经跟脾经时会再给各位介绍。

  巨阙后面中间插进来的这段话非常重要。按《十四经发挥》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第十一椎下。”慢慢慢慢,我给各位介绍我们的生理学。

  肺和心脏,如图,这是我们的横膈膜。一般西医观念,肺啊,吸气吐气时横膈膜升降,可以吸收到很多的氧气。没有这简单。横膈膜前面呢,连到我们的鸠尾,后面呢,所谓第十一椎,就是第十椎下,后面介绍督脉我们会再讲一遍。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所谓“穿心痛”,主要症状叫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就是从前面痛到后面,再从后面痛回到前面。这个痛就是在隔膜上面。为什么会这样痛呢?是因为痰饮造成的。痰在这边会会前后(随着你身体前倾后仰会)滑动啊,所以会感觉到穿心痛。我们把痰水去掉,这个痛就没有了。这个是在巨阙后面的附注上的第一个功能。第二个呢,就是因有横膈膜在,肠子的食物沼气不会上升,它把它隔绝掉了。实际上等到介绍《黄帝内经》的时候还有更多的功能。它可以压挤肝脏,将肝脏的血进入大肠。肝脏在横膈膜的下方,你一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一降,把肝脏的血一压,肝脏下面有一条血管,肝脏里面的血经过这个血管就到大肠,大肠就有力量来蠕动。金跟木的关系,两个金中间夹个木,木要疏嘛,树木长得太多了,我们要去疏,树木才会长得好。金在疏木。你会不会拿木头去砍木头,一定要斧头去砍,刀子去砍,刀子就是金嘛。两金之间,把肝脏一直压挤,肝脏就会有动能运动,肝脏里面的浊物统统会排掉。所以肝脏的血跟大肠是通的。西医常会发现大肠癌开刀以后,这个大肠癌就进入这个血管移转到肝癌。实际上就是这边有一条血管。全身上下只有这一根血管没有瓣膜,允许血在这边来回流。

  “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非常多的黄油,就是在三焦里面,油网上面有很多的黄油,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呢,来自鸠尾。